精品解析:甘肃省武威市2023-凯发k8国际
2024-06-16
|
2份
|
30页
|
3人阅读
|
0人下载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下册第一、二、三、五、八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民族没有一种精神,就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依据,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可以用两句儒家经典中的话来概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儒学经典中蕴含的常理、常道,既是中华民族的价值源泉、思想准则,也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做圣人,不过在达到圣人境界之前,要做好两种人:在家做孝子,在外做君子。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在于有道德、讲礼义,否则与禽兽无别。阅读儒学经典,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更主要的在于认识生命的本质,明白做人的道理,提升精神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与精神生活、风俗习惯的准则与根基,正如古人所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东亚各国,甚至远及欧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孔子集以往思想文化之大成,开后世儒家学说之先声,被后世尊为“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汉代伟大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将身为布衣的孔子与历代王侯并列,作《孔子世家赞》,饱含深情给予孔子极高的评价:“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经典是民族文化的最高形态,认识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读它的经典。之所以经典具有永恒的魅力,是因为它关注的是社会最本质、最深层的话题,即价值体系问题。所以经典的话语历久而弥新,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经典是思想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自从孔子删定“六经”,奠定了儒家经典的规模,经过历代儒者的不断传承、阐释和发挥,形成了完整的经典体系。儒家注重德性修养,崇尚君子人格,提倡德治仁政,追求社会和谐,向往大同理想。儒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崇礼重义,和而不同。儒家经典中的思想精华,无疑值得我们今天去挖掘、学习和传承。天人合一。季羡林先生曾说过,“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周易·说卦传》中有这样几句话:“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地、人合称“三才”。天地之道,即指自然界阴阳刚柔的变化法则和规律。人类社会应当效法天地之道,服从普遍规律。天、地、人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联系的。刚健有为。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孔子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孟子更强调“大丈夫”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儒家这种刚强不屈的精神,将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感统一起来,使儒学具有强烈的入世情怀。中庸和谐。《尚书》《周易》都有“尚中”的哲学思想。孔子将“中”与“庸”连用,并把它提到了“至德”的高度,将前人“执中”的思想观念发展为中庸理论。孔子之孙子思作《中庸》,提倡“极高明而道中庸”。儒家强调“执中”之道,故孔子既反对过于激进,也反对过于退缩,认为“过犹不及”。“中庸”不是无原则的“和稀泥”,不能把“中庸”理解成折中主义。“中和”“太和”是中庸的最高境界。家国情怀。入孝出悌,敬长爱民,是中国家教永恒的主题,也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行为操守。儒家经典《大学》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以“三纲领八条目”为根本理念的家国情怀,被后世儒家不断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传道济民的宏伟抱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濡染、浸润着历代中华儿女。大同理想。儒家所向往的美好社会是“天下有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形成“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理想和谐社会。而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人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组成部分和必要前提。统治者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礼乐制度、宽松的政策法令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保证。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修己以安百姓”。儒学经典《礼记·礼运》规划了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奋斗。阅读儒学经典,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就会油然而生。“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谓之夏。”生活在华夏大地上,“我们是中国人”的观念已经深入骨髓。我们不禁会问:我们为什么是中国人?肤色、语言、服饰、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固然有所不同,但是我们与其他国家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受到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文化的养育和浸润。中华文化塑造了我们的内在规定性,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观察世界、认识社会、体悟人生的智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些才是最根本的不同。明白我们是从哪个文化走来的,才能真正意识到自我,面向未来而不迷失方向。尽管儒学经典离我们生活的时代太过于遥远,而且数量庞大,汗牛充栋。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仍有一条捷径,那就是“由《四书》以通《五经》”,只要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融会贯通,势必受用无穷。(摘编自《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民族精神》)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源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一个民族就无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b.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话强调了孔子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世界各国,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c. 因为经典具有永恒的魅力,经典的话语历久而弥新,所以经典能关注到社会最本质、最深层的话题,经典是思想的载体。d. 我们与其他国家民族最大的不同不在于肤色、语言、服饰、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而在于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文化。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思想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在家做孝子,在外做君子”,那么他就能达到圣人境界了。做圣人是儒家的理想人格。b. 认识一个民族,最好办法就是读这个民族的经典,经典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民族文化的最高形态和精华,经典值得学习。c. 孔子在前人“执中”的思想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庸思想,但“中庸”不是无原则的“和稀泥”,也不是折中主义。d. 儒家追求社会和谐,包括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人际和谐,“大同”理想社会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奋斗。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儒家“刚健有为”的思想的一项是( )a.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b. 我是唯一能做到这一点的人。c.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d.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4. 材料引用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新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学习儒家经典?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李二的狗于新良大嵩卫城靠海,出了南城门,走几步就是海了。遇到大潮,把城门打开,海水漫进城里,待退潮时,把城门关上,水退去,好多鱼鳖虾蟹就会搁浅在街面上,老人小孩去捡拾。壮年人坐在廊檐下,叼着旱烟袋不挪窝。他们的本事在海里。大嵩卫城把出海捕鱼叫打鱼;海里鱼虾多,叫鱼虾厚。鱼虾厚,打上来,卖不了、吃不完咋办?撒上盐,风吹日晒,晾鱼干、晒虾仁……沿着城墙根儿,一晒能晒出好几里地去。晒好了耐储存、耐运输,能储存好长时间,也能运输到好远的地方。李二干的就是这活儿。李二之所以不出海打鱼,是因为他晕船,怎么锻炼也不行。实在没招儿,就干上了赶脚的行当,牵着十几匹骡子,驮着晒好的鱼干货,“嘎嗒、嘎嗒”一走数日或者数十日,去往内陆的州府。当然了,回来的时候,也带回许多当地的特产,许多人围着看。赶脚的行当一般两三个人,路上好有个照应。李二独个儿,带着两条狗。行路的时候,狗前跑后颠,稍有点风吹草动,就警觉了。夜晚打尖露宿,也由狗来守护,李二也能安心歇息。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处处难。赶脚的活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比如天气变化,比如小病小难,比如道上的各路朋友……这些都要考虑到。李二人缘不咋地,城里没人说他好,原因在于干的是钱老爷的买卖,不肯给旁人捎带东西。钱老爷知道了,哈哈笑着说:我说他好就行了。因此李二每次回来,钱老爷给的打赏都少。李二接到赏钱第一件事就是买回个猪头,“咕嘟咕嘟”好熟了凉透,分给两条狗吃。钱老爷也喜欢李二的狗,扔肉包子去喂狗。狗不仅不吃,反而呲牙咧嘴冲着钱老爷就是一通咆哮。李二见状忙解释,说出门在外害怕歹人毒死狗、盗抢货物,因此把狗训练得只吃他给的食物,别人投食,狗认为是害它。钱老爷听了笑着说,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呀。狗是李二的狗。但骡子是钱老爷的,回来一趟,不仅歇人歇狗,还要歇骡子,梳毛、增膘、修蹄堂……这是大老张的活儿。李二领了赏钱,都会请大老张喝酒,因为把骡子伺候好了,出门路上才能顺顺当当少出问题。当然了,李二也想多讨点牲口经,路上用得上。这一回,大老张喝了杯中酒,笑着说:训练狗不吃旁人投食,你有啥绝招儿?李二说:包两样肉馅饺子,一样和辣椒面,一样不和辣椒面,让别人投辣椒面饺子,我投没有辣椒面的,反复几次,狗就训练好了。大老张说:就这么简单?李二说:就这么简单。大老张不相信,绝招哪能轻易出口,李二说的肯定是假的。钱老爷听了笑着说:我都忘了这茬儿,你居然还记得。大老张说:小人跟着老爷,总得多留点心,必要时帮着老爷排忧解难。钱老爷说:李二说的是不是绝招儿,你养条狗试试不就知道了。大老张就养了一条狗,包了两样肉馅饺子,一样和辣椒面,一样不和辣椒面,他投辣椒面饺子,让钱老爷投没有辣椒面的饺子。钱老爷说:这是为哪般呢?大老张说:老爷前几日不是说李二说的是不是绝招儿,让养条狗试试吗?钱老爷笑了,说:瞧我这记性。于是,钱老爷投没有辣椒面的肉饺子喂狗,狗欢喜得直摇尾巴。大老张投和了辣椒面的肉饺子喂狗,狗被辣得直晃脑袋,冲大老张汪汪直叫唤。钱老爷笑了。大老张也跟着笑了。过了一些日子,狗果然只吃钱老爷投喂的食物,别人投的食物一概不吃。即使大老张扔猪头肉给狗,狗也不吃,相反还呲牙咧嘴冲着他直叫。大老张说:看来李二没撒谎,的确是实话。钱老爷笑着说:既然证明了,那你就继续好生喂你的骡子去吧。大老张开始烦恼了,养的狗平时挺好的,一到喂食的时候就闹脾气。没法子,大老张只好带着狗去找钱老爷喂食。钱老爷起初挺有兴趣的,投喂了几次之后,钱老爷笑着说:大老张啊,我成了给你喂狗的人了。大老张听了,脸色红了又黄,半天没能再说话。这天晚上,钱老爷外出归来,闻到一阵狗肉香,一问,说是大老张把养的狗杀了好了肉。钱老爷不高兴了,让人找来大老张,问怎么把狗杀了?大老张愤恨地说:这狗惹得老爷不高兴,我才下的手……钱老爷愣了愣,然后就把笑容放到脸上说:是狗惹我不高兴吗?又过了一些日子,一阵清脆的骡子蹄声伴随着狗吠声由远而近,出门数十日的李二又驮运着货物回来了。钱老爷站在高高的台阶上说:李二,这趟出门,受累辛苦啦!李二高声答:干这一行,受累辛苦不应当的嘛,老爷多给赏钱就成!卸下货物,李二牵着骡子去牲口棚,迎候的不是大老张,而是一个陌生的小伙子。李二问:大老张呢?小伙子说:大老张被钱老爷赶走了。李二问:为什么呢?小伙子说:听说是不好生喂牲口,反倒去养狗,这不是吃饱撑的嘛!李二把骡子一一交接好,然后就转身往外走,边走边想:养狗有啥不好,我不就养了两条狗吗?每次出门在外,都能帮我很大的忙……想不明白就不想了,李二惦记着赶紧揣着赏钱去买个猪头好给狗吃,自己也捎带买上二两酒,好好喝上一口,这一路,可真是累死了。(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赶脚一般都是两三个人一起,李三却只带着两条狗,可见这两条狗对李二的重要性。b. 面对大老张质疑李二养狗的绝招,钱老爷表面笑着说忘了,其实心里一直惦记着。c. 大老张“脸色红了又黄,平天没能再说话”,表明他已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妥。d. 钱老爷虽对大老张让自己一直喂狗有不满,但大老张又把忠心于钱老爷的狗杀了,这让他很生气。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二赶脚带回许多内陆的特产,“许多人围着看”,此句看似困笔,实则为后文“不肯给旁人捎带东西”作了铺垫,使情节发展较为合理,同时也利于表现人物形象。b. 李二的狗与大老张养的狗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在外出力,回来受到呵护,时常能吃到李二给它们买的肉,而后者却最终被大老张杀了肉吃掉了。c. 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多用口语,如“嘎嗒、嘎嗒”“咕嘟咕嘟”“你有哈绝招儿”“直晃脑袋”“直叫唤”等,读来亲切自然,同时也富有生活气息。d. 结尾部分通过对人物语言,心理进行描写,点明大老张被赶走的原因,其中“反倒去”“吃饱撑的”等词语凸显了小伙子对大老张的厌恶之情。8. 请简要分析小说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9. 题目为“李二的狗”,小说为何用大量笔墨写大老张养狗的故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节选自《阿房宫赋》)材料二:(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官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①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官三百,关外四百余。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漏,入火不燕,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淡。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注】①天极、阁道、营室皆为星宿名。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臣等a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b类物c有害之者d方中e人主时f为微行g以辟恶鬼。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媵,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也可能成为嫔、嫱。“妃嫔媵嫱”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宫妃。b. 幸,指帝王到达某地,也泛指封建时代皇帝亲临。这与材料一中“而望幸焉”的“幸”是同一意思。c. 关中,指函谷关以东,泛指战国末期秦之故地;文中的“关中”与《鸿门宴》中的“欲王关中”同义。d. “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与“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是”意思不相同。12. 将《阿房宫赋》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阿房宫的记载进行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阿房宫赋》写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来看,实际上阿房宫的规模并没有如此之大。b. 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看来,秦始皇营建阿房宫,主要是因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并非全由于“秦爱纷奢”。c. 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看来,秦始皇在位第三十五年开始营建阿房宫,至其死(不过两年)尚未建成,其名称也尚未确定。d. 从对比中,我们发现,关于建造阿房宫的原因、阿房宫的规模等二者的记载出入较大,我们应以《阿房宫赋》的记载为准。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2)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14. 《阿房宫赋》与《史记·秦始皇本纪》关于阿房宫的描述有很大差别,如何理解这一现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①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注:①闇:通“暗”。15. 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中的“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照应了题目中的“夜”。b. 次句写弹筝。连用两个“自”字,写出了女子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也表现了她的处境孤单。c. 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d. 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并序)》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16. 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在写法上的异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如果自己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用不了几年工夫,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那里的百姓都知道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2)苏洵《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燕国灭亡的原因是用刺客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刷屏”时代,“读书”何为?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从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入手。一方面,阅读的重要目的在于求知。阅读形式的进阶,以前所未有的程度丰富了知识内容的打开方式。在信息储备上,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不仅打通了书本与书本之间的障壁,更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知识的________、规律的举一反三,借由“跳转来源”“相关推荐”等方式,由点及面、串珠成链,为读者带来一场又一场“说走就走的探索遨游”。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朱熹有云,“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留白处的掩卷长思、声画落幕后的________,都在一次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充盈着读者的精神家园。而以此为基础,阅读行为本身的另一种魅力也更加凸显: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怀与气质,让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这种魅力,正是快餐式阅读、________的流量化内容所不能给予读者的独特馈赠。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融会贯通 意味深长 浮光掠影 b. 融会贯通 别有深意 走马观花c. 触类旁通 意味深长 走马观花 d. 触类旁通 别有深意 浮光掠影19.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以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b. 让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怀与气质c. 以思考的力量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怀与气质,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d. 让思考的力量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20. 下列选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a.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b.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c.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d.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地望眼欲穿哪!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一般,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没有充分的准备,便急促地上路了。历过的艰辛自不必说它。 ① ,却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仅仅是因为过于简单和过于发热的头脑,发生过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惨痛的过失——真的,那并非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正是在这里;并非不能,我顿足,我懊悔,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锁住它的大地,没有尝受过成熟是怎样一种滋味, ② 。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 ③ ,而强者会战胜厄运,义无反顾地走完自己的路。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揪住那片云。”从语意上看改文与原文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中人们常说他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犹如魏征之于唐太宗;也有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比如六国、秦朝灭亡之于后世;也有人觉得自己才是照亮自身的一面镜子,比如曾子的每日三省。以人为镜、以史为镜或以己为镜对个人的修身立业乃至社会进步发展都有非凡意义。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1页/共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下册第一、二、三、五、八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民族没有一种精神,就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依据,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可以用两句儒家经典中的话来概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儒学经典中蕴含的常理、常道,既是中华民族的价值源泉、思想准则,也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做圣人,不过在达到圣人境界之前,要做好两种人:在家做孝子,在外做君子。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在于有道德、讲礼义,否则与禽兽无别。阅读儒学经典,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更主要的在于认识生命的本质,明白做人的道理,提升精神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与精神生活、风俗习惯的准则与根基,正如古人所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东亚各国,甚至远及欧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孔子集以往思想文化之大成,开后世儒家学说之先声,被后世尊为“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汉代伟大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将身为布衣的孔子与历代王侯并列,作《孔子世家赞》,饱含深情给予孔子极高的评价:“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经典是民族文化的最高形态,认识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读它的经典。之所以经典具有永恒的魅力,是因为它关注的是社会最本质、最深层的话题,即价值体系问题。所以经典的话语历久而弥新,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经典是思想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自从孔子删定“六经”,奠定了儒家经典的规模,经过历代儒者的不断传承、阐释和发挥,形成了完整的经典体系。儒家注重德性修养,崇尚君子人格,提倡德治仁政,追求社会和谐,向往大同理想。儒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崇礼重义,和而不同。儒家经典中的思想精华,无疑值得我们今天去挖掘、学习和传承。天人合一。季羡林先生曾说过,“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周易·说卦传》中有这样几句话:“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地、人合称“三才”。天地之道,即指自然界阴阳刚柔的变化法则和规律。人类社会应当效法天地之道,服从普遍规律。天、地、人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联系的。刚健有为。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孔子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孟子更强调“大丈夫”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儒家这种刚强不屈的精神,将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感统一起来,使儒学具有强烈的入世情怀。中庸和谐。《尚书》《周易》都有“尚中”的哲学思想。孔子将“中”与“庸”连用,并把它提到了“至德”的高度,将前人“执中”的思想观念发展为中庸理论。孔子之孙子思作《中庸》,提倡“极高明而道中庸”。儒家强调“执中”之道,故孔子既反对过于激进,也反对过于退缩,认为“过犹不及”。“中庸”不是无原则的“和稀泥”,不能把“中庸”理解成折中主义。“中和”“太和”是中庸的最高境界。家国情怀。入孝出悌,敬长爱民,是中国家教永恒的主题,也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行为操守。儒家经典《大学》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以“三纲领八条目”为根本理念的家国情怀,被后世儒家不断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传道济民的宏伟抱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濡染、浸润着历代中华儿女。大同理想。儒家所向往的美好社会是“天下有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形成“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理想和谐社会。而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人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组成部分和必要前提。统治者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礼乐制度、宽松的政策法令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保证。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修己以安百姓”。儒学经典《礼记·礼运》规划了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奋斗。阅读儒学经典,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就会油然而生。“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谓之夏。”生活在华夏大地上,“我们是中国人”的观念已经深入骨髓。我们不禁会问:我们为什么是中国人?肤色、语言、服饰、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固然有所不同,但是我们与其他国家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受到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文化的养育和浸润。中华文化塑造了我们的内在规定性,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观察世界、认识社会、体悟人生的智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些才是最根本的不同。明白我们是从哪个文化走来的,才能真正意识到自我,面向未来而不迷失方向。尽管儒学经典离我们生活的时代太过于遥远,而且数量庞大,汗牛充栋。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仍有一条捷径,那就是“由《四书》以通《五经》”,只要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融会贯通,势必受用无穷。(摘编自《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民族精神》)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一个民族就无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b.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话强调了孔子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世界各国,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c. 因为经典具有永恒的魅力,经典的话语历久而弥新,所以经典能关注到社会最本质、最深层的话题,经典是思想的载体。d. 我们与其他国家民族最大的不同不在于肤色、语言、服饰、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而在于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文化。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思想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在家做孝子,在外做君子”,那么他就能达到圣人境界了。做圣人是儒家的理想人格。b. 认识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读这个民族的经典,经典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民族文化的最高形态和精华,经典值得学习。c. 孔子在前人“执中”的思想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庸思想,但“中庸”不是无原则的“和稀泥”,也不是折中主义。d. 儒家追求社会和谐,包括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人际和谐,“大同”理想社会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奋斗。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儒家“刚健有为”的思想的一项是( )a.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b. 我是唯一能做到这一点的人。c.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d.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4. 材料引用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新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学习儒家经典?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 d 2. a 3. b 4. ①材料引用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论证孔子思想对后世儒家学说影响之深、孔子被后世尊崇的观点。②引用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既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又使论述的语言更加简洁、凝练、典雅。 5. ①儒学经典中蕴含的常理、常道,既是中华民族的价值源泉、思想准则,也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新时代不能背离儒学经典。②经典是民族文化的最高形态,认识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读它的经典。经典具有永恒的魅力,经典是思想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③阅读儒学经典,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真正意识到自我,面向未来而不迷失方向。④阅读儒家经典,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更主要的在于认识生命的本质,明白做人的道理,提升精神的境界。【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a.“一个民族就无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说法错误,结合原文“一个民族没有一种精神,就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知,原文是说“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选项“就无法立于……”说法过于绝对。b.“孔子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世界各国”错误,结合原文“孔子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东亚各国”可知,原文是说“影响了”“东亚各国”,而非“世界各国”。c.“因为……所以经典……”错误,结合原文“之所以经典具有永恒的魅力,是因为它关注的是社会最本质、最深层的话题,即价值体系问题。所以经典的话语历久而弥新,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可知,因为经典关注的是社会最本质、最深层的话题,所以经典的话语历久而弥新,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选项“因为经典具有永恒的魅力……所以经典能关注到社会最本质……”因果关系不当。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的能力。a.“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在家做孝子,在外做君子’,那么他就能达到圣人境界了”错误,结合原文“儒家理想人格是做圣人,不过在达到圣人境界之前,要做好两种人:在家做孝子,在外做君子”可知,并不是说做到“在家做孝子,在外做君子”,就一定能达到圣人境界,选项“一个人如果能做到……那么他就能达到……”曲解文意。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结合原文“刚健有为……儒家这种刚强不屈的精神,将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感统一起来,使儒学具有强烈的入世情怀”可知,儒家的“刚健有为”思想是一种刚强不屈的精神,将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感统一起来,使儒学具有强烈的入世情怀。a.“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意思是把以仁义治国作为自己的责任,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将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感统一起来,符合儒家“刚健有为”的思想。b.“我是唯一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强调的是个人英雄主义,不属于刚健有为的思想范畴。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此句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表达了诗人赤诚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激励了无数的爱国之士为了民族大业而抛头颅、洒热血。符合儒家“刚健有为”的思想。d.“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孔子在这里对“志士仁人”提出了最高的要求,认为“志士仁人”要有献身理想的愿望和勇敢,符合儒家“刚健有为”的思想。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的能力。结合原文“汉代伟大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将身为布衣的孔子与历代王侯并列,作《孔子世家赞》,饱含深情给予孔子极高的评价:‘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可知,材料引用司马迁对孔子评价的话论证孔子思想对后世儒家学说影响之深、孔子被后世尊崇的观点。引用司马迁对孔子评价的话,属于引用论证,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使论点更有吸引力,进一步说明文章的论点,又使论述的语言更加简洁、凝练、典雅。【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结合原文“儒学经典中蕴含的常理、常道,既是中华民族的价值源泉、思想准则,也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阅读儒学经典,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更主要的在于认识生命的本质,明白做人的道理,提升精神的境界”可知,儒学经典中蕴含的常理、常道,既是中华民族的价值源泉、思想准则,也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新时代不能背离儒学经典。结合原文“经典是民族文化的最高形态,认识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读它的经典。之所以经典具有永恒的魅力,是因为它关注的是社会最本质、最深层的话题,即价值体系问题”“经典是思想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可知,经典是民族文化的最高形态,认识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读它的经典。经典具有永恒的魅力,经典是思想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结合原文“阅读儒学经典,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就会油然而生”“明白我们是从哪个文化走来的,才能真正意识到自我,面向未来而不迷失方向”可知,阅读儒学经典,会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真正意识到自我,面向未来而不迷失方向。(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李二的狗于新良大嵩卫城靠海,出了南城门,走几步就是海了。遇到大潮,把城门打开,海水漫进城里,待退潮时,把城门关上,水退去,好多鱼鳖虾蟹就会搁浅在街面上,老人小孩去捡拾。壮年人坐在廊檐下,叼着旱烟袋不挪窝。他们的本事在海里。大嵩卫城把出海捕鱼叫打鱼;海里鱼虾多,叫鱼虾厚。鱼虾厚,打上来,卖不了、吃不完咋办?撒上盐,风吹日晒,晾鱼干、晒虾仁……沿着城墙根儿,一晒能晒出好几里地去。晒好了耐储存、耐运输,能储存好长时间,也能运输到好远的地方。李二干的就是这活儿。李二之所以不出海打鱼,是因为他晕船,怎么锻炼也不行。实在没招儿,就干上了赶脚的行当,牵着十几匹骡子,驮着晒好的鱼干货,“嘎嗒、嘎嗒”一走数日或者数十日,去往内陆的州府。当然了,回来的时候,也带回许多当地的特产,许多人围着看。赶脚的行当一般两三个人,路上好有个照应。李二独个儿,带着两条狗。行路的时候,狗前跑后颠,稍有点风吹草动,就警觉了。夜晚打尖露宿,也由狗来守护,李二也能安心歇息。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处处难。赶脚的活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比如天气变化,比如小病小难,比如道上的各路朋友……这些都要考虑到。李二人缘不咋地,城里没人说他好,原因在于干的是钱老爷的买卖,不肯给旁人捎带东西。钱老爷知道了,哈哈笑着说:我说他好就行了。因此李二每次回来,钱老爷给的打赏都少。李二接到赏钱第一件事就是买回个猪头,“咕嘟咕嘟”好熟了凉透,分给两条狗吃。钱老爷也喜欢李二的狗,扔肉包子去喂狗。狗不仅不吃,反而呲牙咧嘴冲着钱老爷就是一通咆哮。李二见状忙解释,说出门在外害怕歹人毒死狗、盗抢货物,因此把狗训练得只吃他给的食物,别人投食,狗认为是害它。钱老爷听了笑着说,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呀。狗是李二的狗。但骡子是钱老爷的,回来一趟,不仅歇人歇狗,还要歇骡子,梳毛、增膘、修蹄堂……这是大老张的活儿。李二领了赏钱,都会请大老张喝酒,因为把骡子伺候好了,出门路上才能顺顺当当少出问题。当然了,李二也想多讨点牲口经,路上用得上。这一回,大老张喝了杯中酒,笑着说:训练狗不吃旁人投食,你有啥绝招儿?李二说:包两样肉馅饺子,一样和辣椒面,一样不和辣椒面,让别人投辣椒面饺子,我投没有辣椒面的,反复几次,狗就训练好了。大老张说:就这么简单?李二说:就这么简单。大老张不相信,绝招哪能轻易出口,李二说的肯定是假的。钱老爷听了笑着说:我都忘了这茬儿,你居然还记得。大老张说:小人跟着老爷,总得多留点心,必要时帮着老爷排忧解难。钱老爷说:李二说的是不是绝招儿,你养条狗试试不就知道了。大老张就养了一条狗,包了两样肉馅饺子,一样和辣椒面,一样不和辣椒面,他投辣椒面饺子,让钱老爷投没有辣椒面的饺子。钱老爷说:这是为哪般呢?大老张说:老爷前几日不是说李二说的是不是绝招儿,让养条狗试试吗?钱老爷笑了,说:瞧我这记性。于是,钱老爷投没有辣椒面的肉饺子喂狗,狗欢喜得直摇尾巴。大老张投和了辣椒面的肉饺子喂狗,狗被辣得直晃脑袋,冲大老张汪汪直叫唤。钱老爷笑了。大老张也跟着笑了。过了一些日子,狗果然只吃钱老爷投喂的食物,别人投的食物一概不吃。即使大老张扔猪头肉给狗,狗也不吃,相反还呲牙咧嘴冲着他直叫。大老张说:看来李二没撒谎,的确是实话。钱老爷笑着说:既然证明了,那你就继续好生喂你的骡子去吧。大老张开始烦恼了,养的狗平时挺好的,一到喂食的时候就闹脾气。没法子,大老张只好带着狗去找钱老爷喂食。钱老爷起初挺有兴趣的,投喂了几次之后,钱老爷笑着说:大老张啊,我成了给你喂狗的人了。大老张听了,脸色红了又黄,半天没能再说话。这天晚上,钱老爷外出归来,闻到一阵狗肉香,一问,说是大老张把养的狗杀了好了肉。钱老爷不高兴了,让人找来大老张,问怎么把狗杀了?大老张愤恨地说:这狗惹得老爷不高兴,我才下的手……钱老爷愣了愣,然后就把笑容放到脸上说:是狗惹我不高兴吗?又过了一些日子,一阵清脆的骡子蹄声伴随着狗吠声由远而近,出门数十日的李二又驮运着货物回来了。钱老爷站在高高的台阶上说:李二,这趟出门,受累辛苦啦!李二高声答:干这一行,受累辛苦不应当的嘛,老爷多给赏钱就成!卸下货物,李二牵着骡子去牲口棚,迎候的不是大老张,而是一个陌生的小伙子。李二问:大老张呢?小伙子说:大老张被钱老爷赶走了。李二问:为什么呢?小伙子说:听说是不好生喂牲口,反倒去养狗,这不是吃饱撑的嘛!李二把骡子一一交接好,然后就转身往外走,边走边想:养狗有啥不好,我不就养了两条狗吗?每次出门在外,都能帮我很大的忙……想不明白就不想了,李二惦记着赶紧揣着赏钱去买个猪头好给狗吃,自己也捎带买上二两酒,好好喝上一口,这一路,可真是累死了。(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赶脚一般都是两三个人一起,李三却只带着两条狗,可见这两条狗对李二的重要性。b. 面对大老张质疑李二养狗的绝招,钱老爷表面笑着说忘了,其实心里一直惦记着。c. 大老张“脸色红了又黄,平天没能再说话”,表明他已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妥。d. 钱老爷虽对大老张让自己一直喂狗有不满,但大老张又把忠心于钱老爷的狗杀了,这让他很生气。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二赶脚带回许多内陆的特产,“许多人围着看”,此句看似困笔,实则为后文“不肯给旁人捎带东西”作了铺垫,使情节发展较为合理,同时也利于表现人物形象。b. 李二的狗与大老张养的狗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在外出力,回来受到呵护,时常能吃到李二给它们买的肉,而后者却最终被大老张杀了肉吃掉了。c. 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多用口语,如“嘎嗒、嘎嗒”“咕嘟咕嘟”“你有哈绝招儿”“直晃脑袋”“直叫唤”等,读来亲切自然,同时也富有生活气息d. 结尾部分通过对人物语言,心理进行描写,点明大老张被赶走的原因,其中“反倒去”“吃饱撑的”等词语凸显了小伙子对大老张的厌恶之情。8. 请简要分析小说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9. 题目为“李二的狗”,小说为何用大量笔墨写大老张养狗的故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答案】6. b 7. d 8. ①人们以打鱼、卖干鱼为生,交代了特定时空下的社会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的社会背景。②强调了大嵩卫城靠海的地理特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③突出了大嵩卫城鱼鳖虾蟹之多、人们获得的容易,为后文引出李二的职业等内容作了铺垫,有利于情节的展开。 9. ①丰富了故事情节。大老张养狗是由李二的狗引起的,是李二养狗事件的延续,这样写使故事情节更为丰富。②凸显人物形象。通过写大老张养狗验证李二的绝招是真实的,凸显出李二为人实诚。(或答“刻画出大老张巴结奉承钱老爷的形象,衬托出李二为人的实在”。)③深化了主旨。通过写大老张养狗被赶走的结局深化了为人要实诚、做事要忠诚的主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b.“其实心里一直惦记着”错误,根据“钱老爷听了笑着说:我都忘了这茬儿,你居然还记得”可知,钱老爷心里并没有一直惦记着,下文情节也表明他只是随口说了一句让大老张养条狗试试。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小伙子对大老张的厌恶之情”错误,根据“李二问:大老张呢?小伙子说:大老张被钱老爷赶走了。李二问:为什么呢?小伙子说:听说是不好生喂牲口,反倒去养狗,这不是吃饱撑的嘛!”等文中情节可知,不是小伙子对大老张厌恶,而是大老张不安心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想讨好巴结,结果引起了钱老爷对他的厌恶。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①“遇到大潮,把城门打开,海水漫进城里,待退潮时,把城门关上,水退去,好多鱼鳖虾蟹就会搁浅在街面上,老人小孩去捡拾。壮年人坐在廊檐下,叼着旱烟袋不挪窝。他们的本事在海里”交代了特定时空下的社会环境,大嵩卫城在海边,人们靠海生存,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的社会背景。②根据“大嵩卫城靠海,出了南城门,走几步就是海了”可知,小说开头介绍了大嵩卫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③第一段“水退去,好多鱼鳖虾蟹就会搁浅在街面上,老人小孩去捡拾”突出了大嵩卫城在海水退潮后具有的优势,人们容易获得鱼鳖虾蟹。第二段中“撒上盐,风吹日晒,晾鱼干、晒虾仁……沿着城墙根儿,一晒能晒出好几里地去。晒好了耐储存、耐运输,能储存好长时间,也能运输到好远的地方”交代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下文引出“李二干的就是这活儿”作了铺垫。【9题详解】①从情节内容方面来看,大老张养狗与李二养狗有关,根据“这一回,大老张喝了杯中酒,笑着说:训练狗不吃旁人投食,你有啥绝招儿?”可知,他对李二的绝招感兴趣,钱老爷随口一说的“李二说的是不是绝招儿,你养条狗试试不就知道了”,就有了下文大老张养狗的情节,内容都与养狗有关,情节连贯,内容丰富。②从人物形象方面来看,根据“过了一些日子,狗果然只吃钱老爷投喂的食物,别人投的食物一概不吃。即使大老张扔猪头肉给狗,狗也不吃,相反还呲牙咧嘴冲着他直叫。大老张说:看来李二没撒谎,的确是实话”可知,大老张已经用实践证实了李二的绝招是真实的,李二说的是真话,并没有欺骗大老张,凸显出李二为人实在。③从小说主旨方面来看。根据“大老张说:小人跟着老爷,总得多留点心,必要时帮着老爷排忧解难”以及“大老张愤恨地说:这狗惹得老爷不高兴,我才下的手……”可知,大老张工于心计,巴结奉承,不安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结果被钱老爷赶走了;而李二干的是钱老爷的买卖,不肯给旁人捎带东西,做事忠诚,能得到钱老爷的认可;在跟大老张的交往中憨厚实在,告知其养狗绝招,不藏奸耍滑;正因如此,李二一直能在钱老爷家谋得差事。大老张与李二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做人要实在、做事要忠诚的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节选自《阿房宫赋》)材料二:(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官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①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官三百,关外四百余。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漏,入火不燕,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淡。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注】①天极、阁道、营室皆为星宿名。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臣等a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b类物c有害之者d方中e人主时f为微行g以辟恶鬼。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媵,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也可能成为嫔、嫱。“妃嫔媵嫱”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宫妃。b. 幸,指帝王到达某地,也泛指封建时代皇帝亲临。这与材料一中“而望幸焉”的“幸”是同一意思。c. 关中,指函谷关以东,泛指战国末期秦之故地;文中的“关中”与《鸿门宴》中的“欲王关中”同义。d. “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与“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是”意思不相同。12. 将《阿房宫赋》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阿房宫的记载进行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阿房宫赋》写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来看,实际上阿房宫的规模并没有如此之大。b. 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看来,秦始皇营建阿房宫,主要是因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并非全由于“秦爱纷奢”。c. 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看来,秦始皇在位第三十五年开始营建阿房宫,至其死(不过两年)尚未建成,其名称也尚未确定。d. 从对比中,我们发现,关于建造阿房宫的原因、阿房宫的规模等二者的记载出入较大,我们应以《阿房宫赋》的记载为准。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2)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14. 《阿房宫赋》与《史记·秦始皇本纪》关于阿房宫的描述有很大差别,如何理解这一现象?【答案】10. bde 11. c 12. d 13. (1)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看成石头,把黄金视为土块,把珍珠看作沙砾,丢弃得到处都是,秦人看见这些,也不觉得可惜。(2)又修造空中通道,从阿房渡渭水,与咸阳相连,以此象征天上的北极星、阁道星跨过银河抵达营室星。 14. 《阿房宫赋》文体为“赋”,是借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揭露秦王朝的穷奢极欲,对当时统治者提出警告,且赋的写作手法里多有夸张、排比等。《史记》为史书,侧重于写实。【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我们之所以找不到长生之药和仙人,很像是有什么东西从中捣乱。仙方上说,人主应当隐秘行踪远离恶鬼。“常弗遇”的对象应为“芝奇药仙者”,“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句子结构完整,故应在b处断开;“类物有害之者”,定语后置句,“有害之者”作“物”的定语,“者”后d处应断开;“方中”属于前置状语,应独立断开,故应在“方中”后e处断开。故选bd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句意:秦始皇幸临梁山宫。/盼望着皇帝来临。c.“关中,指函谷关以东”错,“关中”,均指函谷关以西。句意:关中总共建造宫殿三百座。/想要在关中称王。d.“是”,这;认为对、正确。句意:从此以后再没有人知道皇帝的行踪。/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我们应以《阿房宫赋》的记载为准”错。《史记》产生在西汉,距秦较近,且为史书,其记载应该比较可靠。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看成石头,把黄金视为土块,把珍珠看作沙砾;“弃掷”,丢弃,乱丢乱扔;“逦迤”,屈曲相连的样子,这里指到处都是。(2)“属”,与……连接;“绝”,跨越;“汉”,银河。【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杜牧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全文运用了想象、比喻与夸张等手法以及描写、铺排与议论等方式,骈句散行,错落有致。《史记》为史书,侧重于写实,语言平实,比如文段二中交待时间为“(秦始皇)三十五年”,地理位置“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面积大小为“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布局情况为“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等。参考译文:材料一:六国王侯的宫妃们、女儿孙女们,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从早到晚唱歌弹琴,成为秦始皇的宫人。星光闪耀,那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云纷纷扰扰,那是她们清晨在梳理发髻;渭水涨起一层脂膏,那是她们在泼掉含有脂粉的洗脸水;轻烟缭绕,香雾弥漫,那是她们在焚烧椒兰等香料。雷霆般的声音突然响起,是宫车从这里驶过;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遥遥地不知它驶向何方。(宫人们的)每一处肌肤、每一副容貌,都极尽妩媚娇艳,(她们)久久地伫立,远远地凝望,盼望着皇帝来临。有的宫女甚至三十六年没能见到皇帝。燕赵、韩魏、齐楚聚敛的珍宝,是多少代多少年,从百姓那里掠夺来的,堆叠得像山一样。一朝不能保有,都运送到这里。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看成石头,把黄金视为土块,把珍珠看作沙砾,丢弃得到处都是,秦人看见这些,也不觉得可惜。(节选自《阿房宫赋》)材料二:(秦始皇)三十五年,兴修道路,经由九原郡一直修到云阳县,挖掉山峰填平河谷,笔直贯通。这时始皇认为咸阳人口多,先王宫廷窄小,又听说周文王建都于丰,武王建都于镐,丰、镐一带,是帝王建都的好地方。于是就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内修建接受朝拜的宫殿。先在阿房建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宫中可以容纳一万人,下面可以树立五丈高的大旗。环殿建有空中通道,此道从殿下一直通到终南山。在终南山的顶峰修建表作为朝宫的门阙。又修造空中通道,从阿房渡渭水,与咸阳相连,以此象征天上的北极星、阁道星跨过银河抵达营室星。阿房宫尚未修完;(故暂时以“阿房”称之,计划)等竣工之后,再选择一个好名字给它命名。因为是在阿房修筑此宫,所以人们就称它为阿房宫。受过宫刑、徒刑的七十多万人,他们一半修建阿房宫,一半修建骊山(的始皇陵)。他们把从北山开采的石头,从蜀地、荆地输送的木料都运到这里(以备使用)。关中总共建造宫殿三百座,关外建四百多座。卢生劝始皇说:“我们之所以找不到长生之药和仙人,很像是有什么东西从中捣乱。仙方上说,人主应当隐秘行踪远离恶鬼。远离了恶鬼,神仙真人才会到来。人主居住的地方如果被旁人知道,就妨碍真人的到来。真人,是入水不湿,入火不烧,能够乘驾云气,和天地共生的。现在您治理天下(十分繁忙),不能清静寡欲。希望皇上所住的宫室不要让别人知道,这样不死之药一定就能够得到。”于是始皇说:“我希望当神仙真人,(今后我要)自称‘真人’,不再称‘朕’了。”于是他就把咸阳周围二百里内的二百七十座宫观都用复道或甬道连接起来,把帷帐、钟鼓和美人都安置在里面,全部按照所登记的位置不得移动。皇帝所到的地方,如有人泄露行踪的,就判处死罪。(有一次)秦始皇幸临梁山宫,从山上望见丞相李斯的随从车马众多,心中不快。宦官近臣里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丞相,丞相以后就减少了车马数目。始皇知道后大怒道:“这是宫中有人泄露了我的话。”经过审问没有人认罪。就在此时,下诏把当时跟随在旁的人抓起来,全部杀掉。从此以后再没有人知道皇帝的行踪。(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①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注:①闇:通“暗”。15.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中的“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照应了题目中的“夜”。b. 次句写弹筝。连用两个“自”字,写出了女子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也表现了她的处境孤单。c. 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d. 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并序)》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16. 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在写法上的异同。【答案】15. d 16. ①相同点:二者都有对乐声的侧面描写,《琵琶行》中通过听着的感受侧面衬托音乐的美妙和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夜筝》是通过演奏者的自我沉迷及听者的万种深情来侧面衬托音乐的玄妙绝伦。②不同点:《夜筝》没有正面描写弹筝女高超的弹筝技巧和悠扬的乐曲声的内容,而《琵琶行》中主要的笔墨是对琵琶乐本身及琵琶女弹奏技巧的铺陈描写。【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错,“月”是交代时间,并非“哀景”。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音乐,采用了正侧面相结合、以正面铺陈为主的手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等等,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正面描写音乐;“转轴拨弦”“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等是对琵琶女弹奏技术的描写。此外,《琵琶行》中也通过写听者的感受侧面衬托音乐的美妙和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比如“主人忘归客不发”“似诉平生不得志”“东船西舫悄无言”等。(2)《夜筝》中没有正面描写弹筝女高超的弹筝技巧和悠扬的乐曲声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演奏者的自我沉迷及听者的万种深情来侧面衬托音乐的玄妙绝伦。“自弹自感闇低容” 写弹奏者沉迷于自己的弹奏之中,对周边的世界已没有了感觉;“别有深情一万重”写音乐让人们从那如泣如诉的琴声中,进入到一个更为深远悠长的意境,千万重的深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如果自己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用不了几年工夫,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那里的百姓都知道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2)苏洵《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燕国灭亡的原因是用刺客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 可使有勇 ②. 且知方也 ③. 至丹以荆卿为计 ④. 始速祸焉 ⑤.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⑥.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卿、祸、焉、竭、傲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刷屏”时代,“读书”何为?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从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入手。一方面,阅读的重要目的在于求知。阅读形式的进阶,以前所未有的程度丰富了知识内容的打开方式。在信息储备上,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不仅打通了书本与书本之间的障壁,更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知识的________、规律的举一反三,借由“跳转来源”“相关推荐”等方式,由点及面、串珠成链,为读者带来一场又一场“说走就走的探索遨游”。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朱熹有云,“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留白处的掩卷长思、声画落幕后的________,都在一次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充盈着读者的精神家园。而以此为基础,阅读行为本身的另一种魅力也更加凸显: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怀与气质,让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这种魅力,正是快餐式阅读、________的流量化内容所不能给予读者的独特馈赠。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融会贯通 意味深长 浮光掠影 b. 融会贯通 别有深意 走马观花c. 触类旁通 意味深长 走马观花 d. 触类旁通 别有深意 浮光掠影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以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b. 让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怀与气质c. 以思考的力量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怀与气质,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d. 让思考的力量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20. 下列选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a.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b.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c.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d.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答案】18. c 19. a 20. 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融会贯通:指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触类旁通: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的其他事物。联系前后文“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规律的举一反三……”,此处是说对知识的推知与扩展,应用“触类旁通”。第二空,意味深长:指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别有深意:指别有一种深层的意思。联系前文的“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此处是说体会“声画落幕后”含蓄深远的意味,应用“意味深长”。第三空,浮光掠影:指见识肤浅,印象不深刻。走马观花:形容不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只是粗略地观察,比喻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此处是说“快餐式阅读”不够深入细致,应用“走马观花”。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介词不当,“让思考的力量”此处应该是“以思考的力量”,强调凭借“思考的力量”。二是语序不当,“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怀与气质”应该是在“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之后,先是“信息浪潮中”再是“笔墨世界中”,层次从外到内,强调思考的力量。再者,“以思考的力量”统摄后面的所有的内容。三是搭配不当,“滋养”与“气质”不搭配,改为“涵养情怀与气质”。只有a项修改正确。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横线句“不仅打通了书本与书本之间的障壁”中“障壁”是比喻造成隔阂的东西,该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a.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将蜡烛人格化。b.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弹弄大弦时的声音比作急雨,弹弄小弦时的声音比作人低声的讲话。c.运用了借代修辞手法。“吴钩”借代“武器”,“带吴钩”借代“从军出征”一事。d.运用了设问修辞手法。自问自答,为设问。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地望眼欲穿哪!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一般,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没有充分的准备,便急促地上路了。历过的艰辛自不必说它。 ① ,却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仅仅是因为过于简单和过于发热的头脑,发生过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惨痛的过失——真的,那并非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正是在这里;并非不能,我顿足,我懊悔,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锁住它的大地,没有尝受过成熟是怎样一种滋味, ② 。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 ③ ,而强者会战胜厄运,义无反顾地走完自己的路。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揪住那片云。”从语意上看改文与原文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21. ①找到了水源 ②便夭折了 ③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 22. ①原句用“我恨过”强调情绪过程,突出情感的强烈;改句没有此句没有突出情感程度的效果。②原句运用修饰词“死死”,描摹要全力揪住云朵的情态,生动形象,而改句缺乏具体生动的描写,不能更好地反映人物的情感。③原句用三个短小的分句,句式简洁,节奏感强,突出了自己的情感表达。而改句用一个陈述句客观表述自己“恨”的心情,表达效果不强。【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上文说“寻找泉水”,下句“却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表明找到了水源,应填“找到了水源”。②处,根据“无力挣脱”“没有尝受过成熟是怎样一种滋味”可推知此处是说谷穗没有长成,在冰雹下死去,故应填“便夭折了”。 ③处,根据下文“而强者才会战胜厄运,义无反顾地走完自己的路”,可推断此处是与强者战胜厄运作对比,应说弱者的情况,故应填“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用“我恨过”单独成句,强调自己“恨”的情绪过程,突出自己情感的强烈;改句没有此句,直接用“我恨……”,没有突出情感程度的效果。原句“死死揪住那片云”,运用修饰词“死死”,描摹自己要全力揪住云朵的迫切、焦急的情态,生动形象;而改句只用“揪住那片云”,缺乏具体生动的描写,不能更好地反映人物的情感。原句“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揪住那片云”,用三个短小的分句来写写自己的心理状态,句式简洁,节奏感强,突出了自己的情感表达。而改句“我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揪住那片云”只是客观的表述自己“恨”的心情,程度较轻,没有原句的表达效果强。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中人们常说他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犹如魏征之于唐太宗;也有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比如六国、秦朝灭亡之于后世;也有人觉得自己才是照亮自身的一面镜子,比如曾子的每日三省。以人为镜、以史为镜或以己为镜对个人的修身立业乃至社会进步发展都有非凡意义。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以天地众生为镜 方知自我所在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自身。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发展,都要以天地众生为镜,不断反思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才知道自己的定位,进而取得进步。而在这个交融的世界,我们又何尝不是他人的镜子呢?以天地众生为镜,是再攀高峰时谦逊的态度。忆往昔岁月,双奥之城,嫦娥北斗,两弹一星,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华丽的跨越。而如今,当“冰墩墩”“雪容融”的身影逐渐远去,我们不必留恋这次盛宴;当北斗卫星翱翔于广阔的太空,我们不必安居于先人的成就。我们必须谦逊地认识到,我们在高尖端芯片领域与西方大国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谦逊地承认前方还有许多值得我们追寻的目标。以他人为镜,保持谦逊,明确自身于天地间的位置。以天地众生为镜,是一种“莫把百尺当竿头”的奋斗精神。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索永不休。少年应有凌云志,莫把百尺当竿头。”这是袁隆平院士对中国新一代青年的深切教诲。科学探索永无止境,以自然规律为镜,可以反映我们在科学探索上的不足;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也没有尽头,以祖国与人民的需求为镜,不断磨炼自己精益求精的奋斗精神。随着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祖国与人民对我们青年一代也寄托着更深的期盼、更高的要求,等待着我们去实现,需要我们去努力。将人民的需求作为自己发展的镜子,不懈奋斗,再攀高峰。以天地众生为镜,身正为范,我们也是别人的镜子。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国一次又一次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着自己的大国担当。构建“一带一路”体系,体现着我们对兄弟国家的友好;规范核武器的使用,是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彰显;实施“碳达峰”项目,是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我们用一个个中国行动,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一面映照自身的镜子。身正为范,这是一个大国该有的责任担当。以天地众生为镜,不仅仅只是通过他人的视角来摆脱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思维局限,更是一种谦逊的态度,需要奋斗的精神。而有些时候,我们也可以是别人的镜子。愿我们能于人生路上,在“镜”中观照自我与天地,一再精进,塑造一个美丽的自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总共两句话,形成分总关系。第一句分别阐述三种关于“镜子”的观念及例证,第二句话总结“以人为镜”“以史为镜”和“以己为镜”的价值意义。第一句话先阐述“以人为镜”并列举唐太宗和魏征的事例,其中蕴含着以贤者为镜、积极听取意见、能够择善而从等道理。然后阐述“以史为镜”并列举六国、秦朝灭亡的史实,其中蕴含着历史对人生、社会、国家和民族等的借鉴意义。最后阐述了“以己为镜”并概括曾子每日三省的言论,其中包含了反躬自省的寓意。第二句将三种“镜子”观念从“个人修身立业”上升到“社会进步发展”角度,旨在引导学生立足个人,面向社会,深入分析。材料围绕着“以人为镜”“以史为镜”和“以己为镜”展开,意在引导考生分析三者的关系,“以人为镜”“以史为镜”和“以己为镜”并非割裂对立,“以人为镜”“以史为镜”侧重于以外物为镜,汲取修身立业、社会发展的力量;“以己为镜”侧重于对自己的认识,三者可以兼容并存甚至需要并存,做到既以贤者为镜、积极听取意见,又能躬身自省、认识自我。当然,考生在写作时也可以侧重其中之一进行写作。写作时,结合材料提出观点:以人为镜,检验外在;以己为镜,考察内心。主体部分论述要有层次感,要能够运用丰富的论据证明观点,论据要具有时代性。可先论述以人为镜是修身立业的“加油站”,通过良师益友看见自己外在的优与劣,及时调整抑或继续保持。以人为镜促使我们在修身立业的征途中少走“弯路”,实现人生价值。接着论述以己为镜是修身立业的“方向盘”。以己为镜重在内心,在不断自我反省、自我改进中实现人生价值!最后总结全文,若每个你我都可以将以人为镜与以己为镜深度有机结合,那便能在万里山河中创造属于我们的奇迹!立意:1.审视自我,正己衣冠。2.以人为镜,知己得失。3.以史为鉴,面向未来。4.执“两面”镜子,达人生之境。第1页/共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资源
示范课
由于学科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 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学科网,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