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凯发k8国际
2024-06-14
|
2份
|
17页
|
79人阅读
|
2人下载
河南思而行文化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省三甲名校高考押题卷(三)(ssyzx-3)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当前,旅游在消费时代成为了一种旅行、观光。人们带着旅行手册,以攻略的观光者姿态按图索骥,将被文本符号化的各色纪念品一网打尽,马不停蹄地占据每个特色鲜明的景点,带着心满意足的表情将自己放在其中定格拍照。他们似乎忘记了“慢慢走,欣赏啊”的箴言,或者说他们的心灵从未随之而来,而是安放在都市的某个暗黑角落。因而,他们在风景中没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物我浑然一体,而是冰冷地进行“凝视”。如果我们进一步要试着对当下中国百姓蓬勃兴起的观光旅行图景进行分类的话,一种是浪漫主义式的旅行,包含着中产阶级孤独的、持续不变的沉浸与幻想,热衷于欣赏自然界奇观,如自助旅游、背包客、探险旅游等小众旅游。二是集体主义式的共同体行动,它们是大众观光、团体旅游组织的一系列短暂相逢,倾向于集体娱乐的方式,在风景名胜走马观花地收集形形色色的文化符号,这是大众的狂欢。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还是集体主义的旅行观光其实是在交通、信息、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对“地方”的文化消费。在此过程中,地方性与消费者之间免不了互动、博弈、协商和沟通,并且促使了文化的相互变迁。从游客来说,其消费的事实就是意义符号建构起来了某种特殊的需要。从旅游地来说,这种建构需要旅游地对景点进行筛选和排除。其实,旅游的过程是外在事物与内在心灵之间的亲密关系,这在中国古代传统中就多有论述。《列子·仲尼》对于“外游”与“内观”做了一番辩证式的分析:“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不过,此处侧重的显然是“内观”,“外游”不过是形式枝末。庄子的逍遥游、屈原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大都是作为与外在和而未分的一体,没有自外于天地山川。中国山水画从宋元兴起,马远、夏圭、李成、倪云林的风格特色恰恰暗合了相关学者的分析:因为政治的挫折而逃回到内心。说到这里,有必要对“旅游”的发生做进一步的追溯。荣格通过梦和心理原型的剖析,认为“游”其实是根源于人性深处的超越性需要,“通过超越达到自由的最普通的梦,象征之一就是孤独旅行或朝圣的主题”。现代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志调查也表明,许多原始部落都存在着让少年独自旅游的成年礼。他们离开家庭,从他们自己的存在模式中寻找自由。在旅游中,每个个体都能调和性格内的冲突元素,最终达到身心平衡,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与荣格将“游”的根源定位在“人性的超越”不同,龚鹏程则从“超脱”的角度来深入理解“游”的本质。古人上下周游、游仙访道,还在于进行一种自我转化的历程,摆脱不称意,获得超越性解脱的追求。他们可以暂时离开自己原有的社会阶位,摆脱一切社会关系,成为另一人。经过旅途的重新体验生活、重新观察世界,也获得新的生命感受、新的体悟,获得了生命转化的意义。(摘编自《论旅游》)材料二:中国古人常用的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叫“造化”。它是一种创造和化育万物的力量,它是否有意志呢?古人也不愿深究。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天地宇宙内在的生命力,它是永恒和无限的。作为个体存在的生命短暂而渺小,这给人带来许多焦虑。当人们面对自然的时候,万象森然,壮丽而精妙,喻示着“造化”的神奇与活跃。人在自然中,会感受到自身与永恒之间的联系,体会到正是“造化”源源不绝地将一种智慧注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王羲之的《兰亭》诗:“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用白话来说就是:辽阔而明朗的世界无边无际,当人们注视它的时候,世界的真理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伟大啊,造化的业绩,一切存在之物都蒙受它的恩惠。所以说,自然就是最显著的“神迹”,也是创造者存在的直接证明。中国古人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天人合一”。它可以从多个层面来阐释,其中之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并由此达成人与天道的一致。从这里引发出一种思考:相对于天道的永恒而言,从人类社会的权利结构产生的规则和价值是不稳定的,根据这种不稳定的规则和价值来确认的成功与荣耀是不真实的;当人们在世俗社会中追求荣耀与成功时,他们背离了生命的真实,他们的生命变得轻浮而虚妄。东晋时曾任司州刺史的王胡之赞美桐庐印渚的水:“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清洁之水可以洗涤污物,这是日常经验范围里的事情,但说它可以使人情“开涤”——由壅塞而致通达,由污秽而致清爽,就有一种玄妙的意味。简单地说,这就是因为人情融合于自然而获得它的超越性,从而使生命状态转化为宽广从容,成为美丽的生命。有“人情开涤”,进而便有“日月清朗”,这也是自然而然。这里“日月”犹如说天地、世界。用晦暗的心看到的世界只能是晦暗的,而明朗的心则使整个世界呈现明朗。在这个短小的故事里,人与自然的一种精神性关联得到非常生动的呈现。我们说旅游“有意思”,就是因为这个过程能够使我们从习惯与庸常中摆脱出来,面向长天大地、高山流水,踏入古往今来,与世上豪杰谈论生与死,谈论高贵与卑怯……我们的生命尝试一种可能,就是更广阔、更超脱、更丰富的境界。(摘编自骆玉明《跟着唐诗去旅游》)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在一些旅行观光者“务外游”,心灵未随之而来,所以他们只是“凝视”而无法与风景融为一体。b.当下的旅行过程,既有游客以意义符号建构起的特殊需要,也有旅游地基于自身特点对景点的筛选。c.古人认为“造化”是创造和化育万物的力量,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天地宇宙内在永恒无限的生命力。d.旅游过程能让我们从庸常中摆脱出来,突破时空的限制,尝试生命更广阔、更超脱、更丰富的境界。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材料一的结构不同,材料二首先对古人常用的两个概念进行分析阐释,然后总结旅游的价值意义,行文清晰,论证严密。b.材料二中作者引用王胡之的话阐明净水可以让人情通达清爽,而清明的心则使世界呈现明朗,这体现人与自然的精神性关联。c.材料一中作者将当下中国百姓的观光旅行分两类,通过不同旅行方式之间的比较,说明团体旅游对地方的文化消费能力更强。d.材料一与材料二在内容上有相互印证之处,但材料一更侧重旅游这一过程的价值意义,材料二更侧重自然带给人的生命体验。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b.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外篇》)c.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d.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荀子·王制》)4.根据材料,下列选项对表格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出游方式 相关文字 周游 又游士八千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粮,财币足之,使出周游于四方。——《管子·匡君》 壮游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宦游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游学 学子不应居于一隅,而应出四方游学一遭。——朱熹《朱子语类》a.管子笔下的“周游”,并非获得超越性解脱的自我转化历程。b.杜甫抱壮志而远游,可以从造化的神奇与活跃中汲取智慧。c.王勃笔下的“宦游人”感受到了在追求世俗成功时的虚妄。d.朱熹笔下的游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促使文化的相互变迁。5.根据材料一,结合下面文段,谈谈对苏轼赤壁之游的理解。(6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二)现代文阅读ⅱ(本小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绿油油的麦芽王哲在我国的最北边,大雪封山的时候很冷,冷到一口唾沫掉地上都能结冰碴子。大栓在村口发现洪恩的时候,洪恩已经被雪埋住了。大栓开始以为是傻狍子被人撵急了钻雪窠子里了,他上去一脚踢在隆起的雪包上,然后便看见一个人撅着屁股趴在雪地上。大栓费了很大劲儿才把洪恩弄到家里,但洪恩浑身都是冻伤,躺在炕上已经不能说话了。这时候大栓想到了老胡,老胡懂点儿医道,村里谁有个小灾小病的都先找他捅咕捅咕,他要没辙了,再去镇上请郎中。老胡给洪恩把了脉,又把眼睛翻开看看,然后说,没事儿,都是冻伤,缓一阵子就好了。洪恩敷上了老胡用獾子油熬制的冻疮膏,躺了没几天勉强可以开口说话了。他告诉大栓和老胡,他是一家生药铺的二柜,因为和大柜有矛盾被东家开除了,他本来是来投一个朋友的,可朋友如今已经不在了……说到这里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大栓说,洪大哥没事儿,你要不嫌弃以后就在这儿待着吧!老胡说,大栓说得对,你现在无家可归了,以后就把这儿当你的家吧!洪恩看着大栓和老胡不说话,只是一个劲儿流泪。老胡说,大栓,洪恩既然倒在咱村口,那说明和咱村有缘,好人也不能让你一人做了。尽管大栓不愿意,但老胡还是说服大栓把洪恩送到自己家里。老胡说,不管怎么说我也是半拉郎中,他现在还有病,你有啥能耐和我争?洪恩对大栓千恩万谢,住在了老胡的家里。后来村里人知道有个外乡人遇难了住在老胡家里,都纷纷拿着东西前来看望,还有人拎着酒和肉。洪恩在这个村子一住两个月,病好得也差不多了。他几乎成了吃百家饭的,只要随便走进一家,大家都会热情地招待他。但最让他感动的还是老胡,他全身大面积都有冻疮,开始的时候躺也不是坐也不是,很难受,老胡就给他熬草药喝,让他少受不少痛苦。另外老胡给他单独收拾出一间屋子,从不让老婆孩子进去。他虽然是个落难之人,但老胡对他一向很敬重,跟他说话也是商量的口气。洪恩曾经问过老胡,为什么对自己这么好?老胡说,谁让你遇上我了?洪恩明白,换做任何一个人落难了,只要遇上老胡,他都会这样对待的。洪恩感叹地说,老胡哥,我真不知怎么谢你了!老胡说,我又不是为了让你谢我!洪恩本来对人性丧失信心了,他一门心思地为东家劳碌从无二心,可东家还是不信他,把他扫地出门了。是这个村子和这个村子的人让他对生活又有了希望。老胡在听完洪恩对往事的诉说后,对洪恩说,但凡人做事儿,老天都看着哪!不是老天没长眼,是我们求的太多了。老胡家过得还不错,在村南有好几垧地的麦田,播下种子以后,洪恩经常陪着老胡在麦地边儿走走。天蓝得仿佛像刚用水洗过了一样,几只山鸟儿落在麦田里吱吱地叫着,刚刚萌芽的麦田绿蒙蒙的,有一股清香飘浮在空中,很好闻。洪恩说,老胡哥,我看种地真不错,比做生意强多了!老胡说,种地是靠天吃饭,旱涝成灾的,弄不好就会颗粒无收。洪恩说,起码省心。老胡说,我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你不一样。总有一天你会离开这里的。老胡说得没错儿,刚要收麦子的时候,洪恩所在的生药铺东家不知通过什么途径找到这里,说错怪洪恩了,现在他已经把大柜撵走了,要请洪恩回去当大柜。洪恩临走的时候,全村人都出来送他。老胡和大栓套了一挂马车一直把洪恩送到城里。洪恩拽着老胡和大栓的手说,大恩不言谢!送走了洪恩,大栓和老胡回到村里天已经黑了。大栓对老胡说,哎,你说这小子以后发达了,能不能把咱哥俩忘了?老胡说,你说啥呢?大栓说,我怎么看他不把咱哥俩当回事儿了?老胡说,你知道啥!依我看洪恩是个有心人,再说了,我们帮他是看他落难了,又不是图他啥!三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洪恩走了以后再也没回来。一次大栓去城里看亲戚,听说洪恩做了生药铺大柜后发了大财,便去生药铺看他。他一到生药铺门口,正好洪恩从屋里出来上了一辆黄包车,他赶紧喊洪恩的名字,可洪恩连头也不回坐着车走了。大栓很生气,回村便把这件事儿告诉了老胡。老胡沉吟一下说,他可能没听见呢!大栓说,我离得那么近,他咋会听不见?明明是听见了也不搭理我!老胡说,大栓,这事儿过去了,以后不要再提了!大栓说,怎么能不提呢?当年我们那么帮他,要不是我把他背回来,他早冻死了。因为这年天早,附近的几个村子都颗粒无收,大家都是勒紧了裤腰带过日子,好不容易盼到春天要下种了,大家都很犯愁。这时候,洪恩忽然派了一个伙计赶着大车挨家送麦种,只是没有老胡和大栓的。大栓问赶车的伙计,为什么没我的。伙计说,这你要去问我们东家。大栓气得真想揍洪恩一顿。老胡呵呵地笑了,然后调侃大栓说,你也别着急,也许咱的恩太大了,他一时还不上。大栓说,啥?小恩都还了,大恩反倒不还了,这世上就没这个理儿啊?所有的村民得了麦种以后,都在欢天喜地地播种。只有老胡和大栓的地里冷冷清清的。老胡架不住大栓撺掇,还是套了一挂车准备到城里去看看洪恩。他只想和洪恩叙叙旧。当车经过自己和大栓家地头儿的时候,老胡被两片地里绿油油的麦芽惊呆了。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洪恩被东家开除,在投靠朋友不得之后遭遇雪难,而恰巧被大栓发现,故事便由此展开。b.大栓和老胡都是热心肠,他们争着收留洪恩,最后还是老胡以懂医道的理由占了上风。c.村民纷纷看望洪恩,热情招待他,体现出费孝通所说的“乡土社会”具有温暖人情的特点。d.大栓从城里生气而归,一是气洪恩三年都没有回村里看看,二是气洪恩故意不搭理他。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细节描写生动,如洪恩“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只是一个劲儿流泪”,这些细节表现出洪恩对被开除的往事难以释怀。b.小说的语言独具匠心,如“傻狍子”“獾子油”等北方物产,“雪窠子”“捅咕捅咕”“半拉”等方言,都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c.小说插叙老胡为洪恩单独收拾出一间屋子的情节,既体现出老胡对洪恩的敬重,突出人物形象,又丰富了小说的内容。d.小说善用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如老胡多次说帮洪恩不图什么,表现了老胡不求回报的心理,反衬了大栓的自私狭隘。8.小说中画横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并非闲笔,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9.小小说要注意写好结尾,通过巧妙构思在结尾处完成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突转。请据此简要赏析本篇小说的结尾。(6分)2、 古代诗文阅读(35分)(1)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材料一: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枹曰:“乌乎!吾之士数弊也。”行人①烛过免胄而对曰:“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士耳,士无弊者。昔者吾先君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暴乱,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没,文公授之,围卫,取邺,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士耳,士无弊也。”简子乃去盾橹,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或曰: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败,文公以此人霸,未见所以用人也。简子未可以速去盾橹也。严亲在围,轻犯矢石,孝子之所爱亲也。孝子爱亲,百数之一也。今以为身处危而人尚可战,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是行人之诬也。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夫人不北矣。长行徇上②,数百不一也;喜利畏罪,人莫不然。行人未知将众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材料二: 孔于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 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 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文子曰:“以御言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 (节选自《孔丛子·刑论》) 【注】①行人:先秦掌管外交事务的官员。②长行徇上: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吾闻a古之善b御者c执d辔e如组f两骖如舞g非策之h助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民之用也”的句式,与《庖丁解牛》中“技经肯綮之未尝”句式相同。b.北,意思是败逃,和《过秦论》“追亡逐北”中的“北”的用法不相同。c.适,意思是到、往,与《孔雀东南飞》“始适还家门”的“适”词义相同。d.先王,孔子所说的先王特指历史上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古代圣王。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简子一开始躲在队伍后面击鼓而想要士兵们冲锋陷阵,听了烛过的一番话后,就身先士卒,不避箭石,激发了士兵们的斗志,于是战斗取得了胜利。b.韩非认为,君王领兵作战,不仅要身先士卒,激励士兵奋起出战,而且要建立诚信的奖惩法制,促使士兵为了奖赏勇往直前,为了避免惩处奋不顾身。c.孔子认为,治国者应该以礼教为主,以刑罚为辅,前者可用来统一百姓的言行,使之耻于犯罪;而后者可遏制百姓犯罪,最终实现不用刑罚的目的。d.孔子以驾马车时用缰绳和用鞭子两种不同的手段为比喻,形象地说明以礼治民与以刑治民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他认为以礼治民更加重要而有效。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2)以御言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速乎?14.韩非子与孔子对人性各自有着怎样的认识?试根据两则材料分析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一壶歌陆游长安市上醉春风,乱插繁花满帽红。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桂源铺杨万里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醉春风”写尽富贵之徒在京城中得意忘形的情态,“满帽红”写出了穷人苦中自娱的情态。b.“看尽”二字巧妙地关联起诗人坎坷沉浮的一生,语言貌似豁达洒脱,其实语含苍凉无奈。c.“不许”以拟人手法突显万山的蛮横情态,“堂堂”则突显溪水冲破万山阻拦后自由浩荡的气势。d.相较于《一壶歌》的以事直接明理,《桂源铺》则以景明理而不直接点出,显得较为含蓄委婉。16.钱钟书《谈艺录》中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思理”即指哲理,说说这两首诗各自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好的文章“言近旨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 ”。(2)古时成都盛产蜀锦,主管织锦的官叫锦官,后来成都就被美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这一美好意象也就进入了诗人笔下,如杜甫的“ ”,李白的“ ”。(3)长安,意为“长治久安”,作为城市名称,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表现之一是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面对手机屏幕,我们在不断地浅阅读中消耗着精力,使得注意力日渐碎片化。 ① ,专注思考、自我反思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间慢慢消磨,持续的专注力俨然变成一种“稀缺品”。诚然,作为一种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浅阅读方式,在于获取一般知识、方便日常生活等方面非常高效、实用。但同时,也应注意避免将注意力和时间淹没在 ② 的各类信息中。做时间的主人,就是要对自己的注意力进行合理分配,多挤出一些时间深入阅读、专注思考、躬身审视。深阅读作为个人行为,不受外界干扰。在这种 ③ 的阅读状态下,人们得以从生活的压力中短暂抽离出来,注意力从外在世界向内在世界转移,主动、持续、专注地吸纳知识养分。在当下快节奏生活中,阻碍我们进行深阅读的一大原因是时间不足。但是,即使只有碎片化的时间,只要能够坚持深阅读就能从文本中感受到情感和思想的共鸣,收获人生与学问的洞见。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下列句子中的“和”与文中加点的“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去和不去,由你自己决定。b.我的观点和你的观点正好相反,c.我愿意和大家讲一讲党费的故事。d.躺在岸上的翠翠和黄狗也睡着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技能交换,其实是一种另类的“以物易物”——将我会的技能传授给你,来换取我不会的技能。细想,这不正是班主任分配座位的“套路”吗?让成绩互有偏科的同学当同桌,促使两人取长补短,但 ① 。相比之下,如今以自发自愿为原则的技能交换,可能更加高效且有趣。然而,这种互为师生的学习方式,真的可以低成本实现“1+1>2”的价值交换效果吗?这还得辩证来看。不可否认,基于兴趣与需求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再通过“前辈带后辈”的传授方式互相“点亮”技能,这种既有社交属性, ② ,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能带来更多技能之外的收获。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交换双方能够实现有效匹配,即“找对人”。这只是第一步,就已难倒不少人。此前便有圈内人自嘲这比“找对象”还难,其难就难在匹配的过程中要实现技能的供需对等,不仅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而且在兑现交换时还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说到底, ③ 。这种情况下,将技能交换当作娱乐消遣尚无不妥,若盲目迷信则可能事倍功半。事实上,技能交换并非新鲜事物,早在十几年前就已风靡一时,近些年更以其独特的社交性在网络上热度不减。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技能交换的局限性——重社交而轻技能。当前,大部分技能交换集中在专业难度较低的事项上,以兴趣爱好交流为主,而专业性强、耗时长、难度大的技能交换,实则凤毛麟角。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过15个字。(6分)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字。(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10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三甲名校高考押题卷(三)(ssyzx-3)语文答案1.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也有旅游地基于自身特点对景点的筛选”错误。根据原文“这种建构需要旅游地对景点进行筛选和排除”,可知从旅游地来说需要对景点进行筛选,并不涉及自身特点。2.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说明团体旅游对地方的文化消费能力更强”错误。根据原文“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还是集体主义的旅行观光其实是在交通、信息、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对‘地方’的文化消费”,可知不同旅行方式都是对“地方”的文化消费,选项说法属于无中生有。3.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人在自然中,会感受到自身与永恒之间的联系,体会到正是‘造化’源源不绝地将一种智慧注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d.意思是水火有气息却没有生命, 草木有生命却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没有道义。没有体现“造化”具有智慧。4.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c.“感受到了在追求世俗成功时的虚妄”错误。宦游指的是离家做官,可以暂时离开自己原有的社会阶位,所以不是感受到了在追求世俗成功时的虚妄。5. ①苏轼赤壁之游是因为政治挫折而逃回到内心的体现。苏轼被贬黄州,在政治上遭受坎坷,开始回归内心,寄情山水。②苏轼赤壁之游体现了自然与内心的亲密互动。苏轼游览赤壁时,见“月出于东山之上”,吟咏“明月之诗”,将自己融入自然,“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达到物我浑然一体的境界。③苏轼在赤壁之游中获得了超越性的解脱。苏轼游览赤壁时,凌水而行,“如遗世独立”,暂时摆脱了自己在政治上的不称意,获得了生命超越性的解脱。(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根据“他们可以暂时离开自己原有的社会阶位,摆脱一切社会关系,成为另一人”可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离开了原有的社会阶位,通过月夜泛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摆脱原有的束缚,逃回内心,重塑自我。根据“在旅游中,每个个体都能调和性格内的冲突元素,最终达到身心平衡,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可知苏轼夜游赤壁时,吟诵诗文,临风赏月,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兼备,景象如梦境一般,赏心悦目,令人陶醉其中,达到物我浑然一体的境界。根据“进行一种自我转化的历程,摆脱不称意,获得超越性解脱的追求”,可知苏轼夜游赤壁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实现了自我转化,暂时摆脱了自己在政治上的不称意,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获得了生命超越性的解脱。6.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一是气洪恩三年都没有回村里看看”错误。大栓从城里生气而归,就是怀疑洪恩明明听见他喊却故意不搭理他,如果是气洪恩三年都没有回村里看看,大栓都不会去生药铺看洪恩。7.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这些细节表现出洪恩对被开除的往事难以释怀”错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表现出洪恩对自身现状的无奈,“只是一个劲儿流泪”表现出洪恩被大栓和老胡的盛情深深感动。c.“小说插叙老胡为洪恩单独收拾出一间屋子的情节”错误,小说对这一情节的叙述是顺叙,并非插叙。d.“反衬了大栓的自私狭隘”错误,大栓确实没有如老胡一般不求回报,但说其“自私狭隘”也是言过其实。8.①环境方面,渲染氛围。画横线部分通过对湛蓝的天空,鸣叫的山鸟,嫩绿清香的麦田的描绘,展现了山村的宁静美丽,渲染了和谐的氛围。②人物方面,烘托心情。此时经历过巨大挫折的洪恩又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这幅美丽的画面正是他美好心情的体现,烘托了洪恩内心的宁静美好。③情节方面,为后文作铺垫。“刚刚萌芽的麦田绿蒙蒙的,有一股清香飘浮在空中,很好闻”,为后文洪恩以麦种回报村民并送老胡和大栓两片绿油油的麦芽的情节作铺垫。④主旨方面,深化小说主题。这段细腻的景物描写与小说标题相照应,体现出作者对山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人性之美的歌颂。(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共6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环境方面,渲染氛围。“天蓝得仿佛像刚用水洗过了一样,几只山鸟儿落在麦田里吱吱地叫着,刚刚萌芽的麦田绿蒙蒙的”,展现了山村的宁静美丽,渲染了和谐的氛围。人物方面,烘托心情。洪恩本来对人性丧失信心了,是这个村子和这个村子的人让他对生活又有了希望,这幅美丽的画面正是他美好心情的体现,烘托了洪恩内心的宁静美好。情节方面,为后文作铺垫。描写刚刚萌芽的麦田为后文“洪恩忽然派了一个伙计赶着大车挨家送麦种”,洪恩以麦种回报村民,“当车经过自己和大栓家地头儿的时候,老胡被两片地里绿油油的麦芽惊呆了”,并送老胡和大栓两片绿油油的麦芽的情节作铺垫。主旨方面,深化小说主题。这段细腻的景物描写“麦田绿蒙蒙的”与小说标题“绿油油的麦芽”相照应,天蓝,鸟鸣,麦田清香,体现出作者对山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大栓和老胡收留洪恩,村民纷纷看望洪恩,热情招待他,体现对人性之美的歌颂。 9. ①小说结尾洪恩对老胡和大栓的报恩方式出人意料。大栓和老胡对洪恩有救命之恩,按照常理,洪恩发达后应首先回报,但在洪恩为全村人送麦种时,却独独忘了老胡和大栓;正当费解之时,结尾“两片地里绿油油的麦芽”惊尽了老胡,也惊呆了读者。②但这样的报恩方式又在情理之中。说前文多处巧设伏笔,如洪恩感叹真不知怎么谢老胡,分别时又对老胡和大栓说大恩不言谢,面对大栓的怀疑老胡说洪恩是个有心人等,这些情节都使故事的结尾合乎情理,让人信服。③结尾的巧妙构思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同时也意味深长,引人深思,更好地揭示了小说关于人与人之间互助与感恩的主题。(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小说结尾洪恩对老胡和大栓的报恩方式出人意料。大栓和老胡对洪恩有救命之恩,“洪恩忽然派了一个伙计赶着大车挨家送麦种,只是没有老胡和大栓的。大栓问赶车的伙计,为什么没我的”,正当费解之时,结尾“当车经过自己和大栓家地头儿的时候,老胡被两片地里绿油油的麦芽惊呆了”,也惊呆了读者。但这样的报恩方式又在情理之中。说前文多处巧设伏笔,如“洪恩感叹地说,老胡哥,我真不知怎么谢你了”,分别时“洪恩拽着老胡和大栓的手说,大恩不言谢”,大栓说“我怎么看他不把咱哥俩当回事儿了?”老胡说“你知道啥!依我看洪恩是个有心人”,这些情节都使故事的结尾合乎情理,让人信服。通过巧妙的构思,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让读者迫切的想知道洪恩是不是忘恩负义,同时也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更好地揭示了小说关于人与人之间互助与感恩的主题。10.cfg(3分)11.c【解析】“始适还家门”中的“适”指女子出嫁。12.b【解析】韩非并不认同君王领兵作战要身先士卒激励士兵。13.(1)与其让我得到一千辆兵车,不如听到烛过的一番话啊。(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与”“革车千乘”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共4分)(2)用驾马车来说的话,左手拿着缰绳,右手拿着鞭子,不也是能让马跑得更快吗?(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言”“速”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共4分)14.韩非子认为喜欢利益、厌恶危害、害怕犯罪是普遍而固有的人性(1分,意到即可),孔子认为人都是耻于犯罪、恐惧犯罪的(1分,意到即可),唯有礼教才能引导人性向善(1分,意到即可)。15.a【解析】“满帽红”和“醉春风”都是写富贵之徒的得意情态。16.①《一壶歌》表达的人生哲理:人生兴不过一时,废也不过一时,在历史的长河中最终谁也没有穷富输赢。②《桂源铺》表达的人生哲理:只要敢于坚持不懈地斗争,弱小也能战胜强大(或:在历史的长河中,时代潮流任谁也阻挡不住,进步必将战胜守旧顽固)(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共6分)17.(6分)(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2)锦官城外柏森森 锦城虽云乐(3)示例一: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示例二: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示例三: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示例四:家住吴门 久作长安旅18. (3分)①久而久之(长此以往)②浩如烟海(不可计数)③心无旁骛(物我两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是指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老是这样下去,应用“久而久之”,或者“长此以往”。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指不好的情况)。第二空,语境是指各类信息数量很多,应用“浩如烟海”,或者“不可计数”。浩如烟海:浩大繁多,犹如烟波浩渺的大海,形容文献、资料等极其丰富。不可计数:数量很多,多到无法计算或数不过来。它形容的是数量之大,超出了人的计算能力。第三空,语境是指在专心致志的阅读状态下,应用“心无旁骛”,或者“物我两忘”。心无旁骛:心中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物我两忘:与诗学有关的古代美学概念,指创作时艺术家的主体与创作对象的客体浑然为一而兼忘的境界。19示例:浅阅读作为一种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在获取一般知识、方便日常生活等方面非常高效、实用。 (评分参考:改对一处给2分,共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语序不当,语序不当导致缺少主语,将“浅阅读”提前至句首;二是搭配不当,“在于……方面”搭配不当,“在于”改为“在”。修改为:浅阅读作为一种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在获取一般知识、方便日常生活等方面非常高效、实用。20d2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加点的“和”,连词,表并列关系,相当于“与”。a.连词,表选择,相当于“或”。b.介词,表比较的对象,相当于“跟”。c.介词,表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向、对”。d.连词,表并列关系,相当于“与”。21.①多少有点“一厢情愿”的意思(有“强制”意味即可)②又有相互督促性的技能交换(或“学习性”也可)③技能交换是否成功存在概率问题(意思对即可)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但”表示转折,所填内容和“取长补短”相反,应是不能达到目的意思。因此可以填写“多少有点‘一厢情愿’的意思”。第二空,首先注意关联词,“既”后应为“又”;然后,从上文“互相‘点亮’技能”和下文“也能带来更多技能之外的收获”可知,因为和交换技能有关的内容。因此填写“又有相互督促性的技能交换”。第三空,从上文“不仅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而且在兑现交换时还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可知,横线处应填写对上文的总结,技能交换带来的问题。因此填写“技能交换是否成功存在概率问题”。22. ①技能交换并非新鲜事物②之所以大部分集中在专业难度较低的事项上③是因为其重社交而轻技能的局限性(评分参考:因果关系1分,主要内容3分,共4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1)从“事实上,技能交换并非新鲜事物,早在十几年前就已风靡一时,近些年更以其独特的社交性在网络上热度不减”可知,技能交换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不是新鲜事物。(2)从“当前,大部分技能交换集中在专业难度较低的事项上,以兴趣爱好交流为主,而专业性强、耗时长、难度的技能交换,实则凤毛麟角”可知,大部分技能交换集中在专业难度较低的事项上,这是当前的现象,也就是结果。(3)从“重社交而轻技能”可知,重社交而轻技能是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23. 作文【材料解读】这个作文题是当下“极简作文”的路子,核心材料是一句“格言”式的话:“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材料仅有一句话,这句话包括两个分句,分句之间是对立关系,每个分句内部都是先说假设的行为——“走出去”或“走不出去”,再说结果——世界就在眼前或眼前就是世界。“走出去”,可作发散的多向理解,如走出某个地域,走出局促的生活,走出狭隘的视野,走出负面的心理,等等,都是合理的。“世界就在眼前”,指的是,不管你“走出去”的是什么,都会出现一个新的天地,更大的舞台,这个新的天地大的舞台将有助于你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前半句,鼓励人们走出自我当下狭小的圈子,要么在地域上走出去,走向更宽广的天地,要么走出眼前的阴霾,走出低谷,不要囿于自我,总之不管如何,先要走出去,不管是长见识,开眼界,打破壁垒,不管结果如何,走出去都会有收获,会有更宽广的世界等着你。“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走不出去,囿于眼前,眼前所见就是你的世界。后半句,走不出去,应该是能力的问题,条件的问题。能力有大小,条件有好坏。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如果相对于前半句,是不是说走不出去,世界就只剩下眼前的时空,小了!这样理解的话,题目是有感情倾向的。从当下对思辨能力的考查来看,首先当然是鼓励人们要积极走出去,有主观意愿,如果实在走不出去,眼前所见就是你的世界,也要好好经营,过好当下,不能躺平,不能摆烂,在眼前的世界尽力而为,作最好的自己。 (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立意】①走出小我,成就大我;②走出桎梏,拥抱世界;③走出负面心理,迎接灿烂阳光;④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大潮【参考译文】材料一: 赵简子围攻卫国国都的外城,拿着犀牛皮做的盾牌(作掩护),站在箭和滚石达不到的地方,击打战鼓然而战士却不进攻,简子扔掉鼓槌说:“哎呀!我的战士这么快就疲惫了。”行人烛过脱下头盔回答说:“我听说:仅仅是君主不会使用战士罢了,战士没有会疲惫的。过去我们的先君晋献公吞并了十七个国家,征服了三十八个国家,打了十二次胜仗,就是用的这些民众,献公死了,惠公即位,他荒淫无度,残暴昏乱,于是秦人肆意入侵,打到距离晋国国都绛城只有十七里的地方,用的也是这些民众。惠公死后,文公继承君位,围攻卫国,攻下邺地;城濮之战,五次打败楚军,在天下得到霸主之名,用的也还是这些民众。所以,仅仅是君主不会使用战士罢了,战士没有会疲惫的。“简子于是丢了盾牌,站在箭和滚石能打得着的地方,敲击战鼓,战士们乘势进攻,战斗取得全胜。简子说:“与其让我得到一千辆兵车,不如听到烛过的一番话啊。” 有人说:外交官烛过并没有说出有理论价值的话,只是说惠公失败用的是这些人,文公称霸用的是这些人,却没有发现他们是如何用人招致失败或称霸的。赵简子不应该这么快就丢掉防身用的盾牌。父亲在包围之中,儿子不怕冒着箭和滚石的危险去援救,这是孝子热爱父亲的缘故。孝子热爱父亲,一百里面才有一个。现在认为君主处在危险之中兵士还可以战斗,就是认为从各家各户来的兵士对于君主都能像孝子热爱父亲一样去拼命,这是外交官烛过的谎言。喜好利益嫌恶祸患,这是任何一个人都有的感情。赏赐多而守信用,人们就不怕敌人;刑罚重而一定实行,任何人都不敢败逃了。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数百人里没有一个;喜欢利赏害怕犯罪,没有人不是这样。外交官烛过其实不懂如何使用兵士的道理。材料二: 孔子到卫国,卫国将军文子问他:“我听说鲁国公父氏不能审理案件,是真的吗?”孔子回答道:“我不知道他不能。公父氏审理案件,让有罪的人恐惧,让无罪的人感到羞耻。”文子说:“让有罪的人惧怕,是案件能审察,刑罚恰当,让无罪的人感到耻辱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说:“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那么百姓就会感到羞耻;用刑罚遏制犯罪,达到不用刑罚的目的,那么百姓就会惧怕。”文子说:“现在用刑法来整治百姓,刑法尚且用不尽,为何还要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呢?”孔子说:“用礼教来统一百姓的言行就好像骑马时用上细绳,用刑法来整治百姓就好像骑马时用鞭子。御马者在这边拿着缰绳马在那边行动,这是善于驾马。没有缰绳而挥动鞭子,那么马就会迷失道路。”文子说:“用驾马来说的话,左手拿着缰绳,右手拿着鞭子,不更快吗?如果只有缰绳而无鞭子,马还会惧怕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说古代善于驾马的人拿着缰绳就像拿着丝带一样,车辕两边的马就像在舞蹈,不是靠鞭子的帮助。所以,先王重视礼教而很少用刑法,所以百姓服从命令。现在废掉礼教而崇尚刑罚,所以百姓更加暴乱。 (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资源
示范课
由于学科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 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学科网,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