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百校联考2023-凯发k8国际

标签:
特供文字版
切换试卷
2024-05-23
| 9页
| 723人阅读
| 4人下载
江苏省百校联考高二年级5月份阶段检测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及第三单元第9课。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毛诗大序》,一般认为,此序综合了先秦及两汉儒家的诗学理论,非成于一人一时。它不仅是解释《诗经》的总纲领,同时也莫定了后世中国诗学理论的根基,对中华民族诗学传统和诗学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毛诗大序》开篇即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是语言表达,重在诗的形式美;但诗只有形式美,缺少心、志、情的支撑则成为无生命的形式,如同木偶、纸花,虽则逼真绚丽,终不能感发人心。南朝诗以“绮丽”著称,当时刘批评“辞人爱奇,饰羽尚画,文绣悦,离本弥甚”(《文心雕龙·(序志)》)。可见诗歌的美首先取决于内容美。 古人认为心是主思维和情感的器官,情乃心之所发。《孟子·公孙丑》:“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孟子认为,相从心生,人若以志帅气,德性便会由内而外。因此,诗为“志之所之”,表现的是道德之心的发用;道德之心是内在的,其发用于外便表现为“情”。所以,《毛诗大序》所谓的“情”,并非指反映个人卑污欲望的私情,而是由志发出的情,是合乎德性的情。心、志、情之间的关系是,情发于志,志统帅心,志是心的升华,情是志的表现,所谓“诗言志”,其实就是“诗言情”。心、志、情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西晋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文赋》),不少学者认为是对《毛诗大序》“诗言志”的超越,代表了文学的自觉;其实亦不尽然。《毛诗大序》的情是“志之所之”的情,也就是道德充溢于内而发扬于外的情。诗言情固然不错,但无“志”字统领,这个情有可能流于淫僻邪荡。所以陆机《文赋》在提出“诗缘情”的同时,还提出“禁邪而制放”“漱六艺之芳润”,将“情”归结于儒家六经的约束,反对邪淫和放荡。总起来看,单言不受志约束的自我私情,在古典诗歌中虽然也有,如南朝的宫体诗,但这绝不是中国诗学的主流。 诗以抒情为首义,读起来又铿锵悠扬,极富乐感,所以与其他文体相比,诗更能感动人心。《毛诗大序》说:“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段话堪称对数千年中华诗学精神最精彩的概括。中国传统讲求夫妻恩爱,丈夫对妻子要恩深义重,“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礼记·哀公问》),丈夫若对妻不爱不敬,则夫妻关系不会好。妻子对丈夫要忠贞守一,做一个贤妻良母。诗可以“经夫妇”,即是倡导合乎道德礼教的夫妻情感,以防止出现室家离散、夫妻反目、子女失养的人间悲剧。《诗经》中的《绿衣》等诗,表达丈夫思妻之情:《雄雉》《有狐》等则表现妻于思念丈夫之苦。即使是一些弃妇诗如《氓》,亦意在说明不受婚礼保障的男女淫奔,于女人及其所生的孩子很可能是一场悲剧。 “成孝敬”也是诗的一大意图,与“经夫妇”一起实现“厚人伦”的目的。《毛诗大序》认为,诗除了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还有“美教化、移风俗”之效。魏晋之后,出现了大量的山水诗、隐逸诗,虽然其中所言之志有不少受佛家或道家思想的影响,但佛道超凡脱俗、不受尘累的人生境界,与儒家“箪瓢之乐”“遁世无闷”思想原本有相通之处。诗人多以天人合一、超拔功利桎格为美。所以中国古典诗歌以摆脱俗谛为民族本色,美教化、移风俗是诗人的自觉追求。 《毛诗大序》还提出诗有“六义”的内容。六义是诗的表现手段,风、雅、颂属于诗歌的题材或体裁,赋比兴属于表现手法。诗歌固然可以采取直陈其事的赋体,但遇到批评与赞扬时,比兴的手法更为常见。郑玄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毛诗正义》)也就是说,批评可以用比,亦可以用兴,颂扬亦是比兴兼用。如果不用比兴手法,批评则让人下不来台,起不到应有的讽喻效果;赞美如果太直,则近似于谄媚,不如用比兴得体。《毛诗大序》所提出的诗的“六义”传统对后世中国诗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历史上每当诗学偏离风雅传统,即有诗人起而救之。 中华诗学的主流传统,它推崇“志于道”统帅下的个人情感;它重视诗歌的社会教化功能,能厚人伦,美风俗;它乐山乐水,热爱自然,追求超脱名利的高远境界,这些优良传统都与《毛诗大序》有关,对于今天的诗人如何认识诗,如何作诗,如何保持民族精神,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节选自武道房《(毛诗大序>与中华诗学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诗大序》虽反映的是先秦和两汉时期的诗学理论,但该作品对中国诗学传统的形成,却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b.《毛诗大序》阐明了诗歌创作的本源在于“志”,并指出
相关资源
示范课
由于学科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 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学科网,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