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凯发k8国际
2024-05-21
|
6页
|
333人阅读
|
72人下载
普通
《离骚 屈原》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品质,通过对《离骚》的理解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2. 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离骚》的内涵,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2. 难点:理解《离骚》的深刻内涵,把握屈原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在课前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钻研,准备好教学素材,如《离骚》的背景资料、相关图片、视频等。
2. 准备好引导学生理解《离骚》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教师讲解、教室互动等。
3. 准备好文言文的翻译资料,方便学生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提问:同砚们,你们知道每年的端午节是为了留念哪位历史人物吗?
2. 揭示答案:屈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会对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更深的了解。
3. 引入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二)了解屈原
1. 展示屈原的画像和生平简介。
2. 提出思考问题: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他的生平中得到了哪些启迪?
3. 学生讨论,然后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
(三)学习《离骚》全文
1. 朗读《离骚》,强调读音和节奏。
2. 翻译《离骚》的全文,诠释关键的词汇和主题。
3. 引导学生理解《离骚》中的思想和情感。
(四)深入讨论《离骚》
1. 提问:你最喜欢《离骚》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2. 提问:你认为《离骚》反映了屈原什么样的精神特质?
3. 小组讨论:结合屈原的生平,谈谈你对“路漫漫其修遥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理解。
4. 分享和评判: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然后由教师进行评判和补充。
(五)教室小结
1. 总结屈原和《离骚》的主要思想和情感。
2. 强调屈原的精神对于我们的启迪。
(六)安置作业
1. 背诵《离骚》的一部分。
2. 写一篇关于屈原和《离骚》的小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深入理解《离骚》的内涵,把握屈原的形象和思想。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屈原的形象和思想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准备
1. 准备相关的教学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屈原及其作品。
2. 制作ppt课件,包括屈原的生平、作品背景和重点诗句的解析。
3.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离骚》,让学生初步了解屈原及其作品。
4. 准备一些与屈原和《离骚》相关的拓展资料,以备教室讨论之用。
四、教学过程:
1. 回顾与朗诵: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请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着重感受屈原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朗诵,帮助学生加深对屈原形象的理解,并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课文解析:在这一环节中,将详细解析课文中涉及的人物、情节、意象等,引导学生理解屈原的思想和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思考。
3. 主题讨论:以“如何看待屈原的忠贞不屈”、“如何评判屈原的殉国精神”等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屈原的精神品质,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4.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屈原的其他作品,如《九歌》、《九章》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屈原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如《诗经》、《论语》等,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5. 作业安置:要求学生课后继续朗读课文,并完成相关练习题;同时,鼓励学生将讨论中的观点和感受写成一篇小作文,以加深对屈原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6. 教室小结:在课程结束前,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屈原的精神品质和追求,鼓励学生将屈原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并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 对屈原精神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学生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屈原的精神品质,如忠诚、坚韧、无私、爱国等,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家当。他面对困境不屈不挠,对国家忠诚至死不渝,这种精神品质正是我们当代学生应该学习和追求的。
鼓励学生将屈原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就是要引导他们学会在困难面前不屈服,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在面对诱惑时,能坚守初心,有高尚的品格;在追求理想时,能坚持自己的信念,有为国家为民族付出的精神。
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每一其中华儿女的责任。我们不仅要学习屈原的精神,更要将这种精神融入到平时生活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未来的社会需要具有屈原精神品质的新一代年
相关资源
示范课
由于学科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 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学科网,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