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前两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的解释说,第二个“道”是讲说之意,感觉有点牵强,发表下自己的拙见,供大家争议或参考!要想理解“经典”,就必须对经典中的字透彻理解。不然就会荒腔走调,歪曲理解。下面我们先看看“道德”二字的本义。

道(到)是由首和走的变形“辶”会意而成的字。首先要弄清“首”的本义。

首(手shǒu)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看,似乎是头上有发的侧视头形。到篆书再不象人头或兽头的形状,反推甲骨文和金文的图形字并不一定是“首”字。隶变楷化后,从夏(夓)字的本义看,夏为缫丝织绸的过程。“”是下的古文的变形,表示织绸过程是从经线的的尾端(下端)开始织到经线的始端(上端);“目”为经线和纬线织成方形绸布,古代织绸经线较短,绕在固定的方框上,织出绸缎不长,成一片一片的,不像现在织成很长的卷布;“八”表示分开经线来穿纬线,布的两端都有不能再穿梭的经线头,在上为“首”,表示开始 的经线端即开头,在下为“頁”,表示结束的经线段即结尾。开头(首)和结尾(頁)即两端,就是布的两头,所以首和頁都可引申为“头”。首借“手”声表示织绸需要双手协调。首的本义为织绸开始的布头。

“辶”是走的变形,变形就会增义,下面先看“走”意义。

走(拟声zǒu)的金文字形看上是“大”字,也可理解是“夭”的省形,是小孩象伸开两臂保持平衡,开始学走路的样子;下部是“止”,象人脚;合起来表示小孩子迈步学走路的动作。隶变楷化后,用笔画诠释了走的意义。走是由“十”、横“一”、竖“丨”、短横“-”、撇“丿”和捺“㇏”组成的字。“十”表示走路要有一定方向;“一”表示学走路身体要平衡;“丨”表示走路身体上部要直立(躬身为跑);“-”表示走路是向前迈步(向前为走,向后为退);“丿”表示一足向下向后用力;“㇏”表示另一足向前向上迈出。读音模拟走路时足与地面的撞击声。走的本义是小孩子开始迈步学走路的动作。走变形“辶”之后,意义更加完善地表达了“走”的意义。“辶”是由点“丶”和折“乛”、弯“”和捺“㇏”组成的合体笔画,笔画意义也会叠加。“丶”起指示作用,这里指示走路要有方向;“乛”表示圆或弧,这里指示迈步的弧度;弯“”表示前凸或上凸的运动,这里指示走路屈膝的状态;捺“㇏”表示向前或向上的运动,这里指示腿脚向前迈步的动作。

由首和“辶”会意而成的“道”字,从字形来看,表示开始走路。道借“到”声表示走路可以到达终点。这样从“道”的形和声合意就会得出,道的本义就是从开始走到终点的过程。所以,可引申事物从开始到结束的运动过程,也可引申为事物的从开始到结束的运动发展规律。

德(得)的初文为“惪”,惪是由直(止)和心会意而成的字。心底正直,无歪心杂念为惪;后加行的省形“彳”,表示德不但心底正直,而且行为也要正直。德借“得”声表示心底正直、行为也正直所得到的才是真正“得”。通过歪门邪道所获取的财富,非所得。不属于自己永远不是自己的,如目前那些腐败分子,贪污所得,最终都得被清算充公,一无所得。

“道可道”中,“可”把两个“道”关联起来,“可”是什么意思呢?

可(肯合切)是由口和丁组合的字,口表示说唱,丁是人的变形,表示男人,常说“男丁”,所以甲骨文“可”是男人唱歌之形,“可”是“歌”的古文。《说文解字》“可,声也。从二可。”“可”也是哥的初文。哥的形义为二丁表示两个男人,两口表示上下呼应,歌唱中要合曲律,所以表示男子弟对兄之间的称呼。后来加归类符号“欠(唱歌要深吸气)”,繁化为唱歌的“歌”,“哥”是歌的初文;把“哥”作弟对父兄的称呼之用。“可”就引申为唱歌是否合声,配合是否得当、合适,得领唱者的是否认可,肯定。《说文解字》:“可,肯也。”

“道可道,非常道”应理解为:自然界中的道理(或规律)已被大家认可的道理(或规律),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道理(或规律)。如“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过程。

后一句“名可名,非常名”中“名”是什么意思呢?

名(冥)是由夕和口会意而成的字。夕是表示太阳落山,天色昏暗,人们已经看不清事物;口表示说或者描述。总体会意就是当人们看不清对方人或事物,就会通过描述人或事物的特征,进而用一概念(名称)来确定人或事物。名借“冥”声完善名的意义,即冥暗看不清对方人或事物,故用口述一个概念即名字来说明。

“名可名,非常名”应理解为:物质的概念(或名称)中已被大家认可的概念(或名称),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概念(或名称)。如“小姐”这个概念原来是指对女士的一种尊称,现在在北方成了服务行业中一些女服务员的一种“特殊职业”。

这两句是一种排比关系。老子把“名”来比喻“道”,便于人们对“道”的理解。本义为: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